刘禹锡望洞庭湖全诗(刘禹锡)
关于刘禹锡望洞庭湖全诗,刘禹锡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3、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4、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5、【花】此为开花之意,做动词用【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6、【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7、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8、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原列第二,余有《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四首并作序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
9、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
10、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
11、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12、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13、”由此可见,作者对白居易所欣赏的《石头城》外,余下四首也颇为自负。
1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因三国时吴国在这里的驻军都穿乌衣而得名。
15、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贵族官僚的宅第都在巷内。
16、这首诗就是通过乌衣巷居民的变化来抒写古今盛衰的感慨。
17、诗写乌衣巷,诗人的目光却投向离乌衣巷不远的朱雀桥。
18、朱雀桥位于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是秦淮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
19、城北的宜阳门、西掖门、阊阖门以及台城的大司马门,都有御街、驰道直达朱雀门,再通往朱雀桥。
20、从三国东吴时开始,尤其是东晋以来,朱雀桥是都城南部交通最发达的地方。
21、每到浮桥放行时,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22、南齐王融驱车过此,曾激动地捶打车厢曰:“车前无八驺卒(驺卒指掌管车马的仆隶),何得称为丈夫!”然而,如今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朱雀桥边野草花”,以往的车马喧阗,人声鼎沸的情景己如过眼烟云荡然无存,所见所闻唯有“野草花”而己。
23、正如杜牧在《金谷园》绝句中所吟咏的:“繁荣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24、不言兴亡,而盛衰无常的感慨尽在其中了。
25、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河南岸的乌衣巷。
26、朱雀桥一带荒凉寂寞的景物,已间接反映了乌衣巷的没落。
27、“乌衣巷口夕阳斜”。
28、诗人将目光从朱萑桥远处收回到近处的乌衣巷口停住了,只见巷口映着一抹西斜的残阳。
29、巷口,这个观察巷内盛衰的“制高点”。
30、遥想当年,这里车马逐队,熙来攘往,而如今却不见行人踪影,巷内如何冷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31、再加上那一抹斜阳的映衬,更显得景象惨淡以上两句对偶。
32、“朱雀桥”与“乌衣巷”是地名对,“朱”、“乌”刚好都是颜色,对得十分工巧。
33、“野草花”与“夕阳斜”,点明时令是在春季,时间已到傍晚。
34、其中的“花”、“斜”都作动词,使两句在静境中寓有动态。
35、野萆花无言寂寞开,夕阳糁淡渐西斜,越发增添了诗境凄凉的气氛。
36、在写足了环境、气氛后,接着要写的应该是乌衣巷自身的变化了。
37、乌衣巷内,经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兴废,王、谢两大家族的高门大院己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起的是老百姓的普通平房。
38、但如果就这样平直陈述,必然诗意全失,平白无味。
39、正在这样的关键处,才显示出诗人的非凡艺术功力。
40、在似乎要作直线描写时,诗人突然将笔墨荡开,写出石破天惊的两个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1、“王、谢”即指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42、燕子是候鸟,有飞问故巢的习性。
43、诗人根据燕子的这一习性驰骋想象,把眼前所见飞向乌衣巷内的燕子,设想成了当年王、谢厅堂上的燕子,栖息的地方虽然相同,但已不再是王、谢的侯门高堂,而是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44、“飞入”二字十分传神,使读者的视线随着燕子的“飞入”,从四百年前的王、谢厅堂,穿过时空隧道,一下子回到眼前百姓草堂,从而也和燕子一起目睹了乌衣巷内的沦桑变化。
45、诗中的“旧时”“燕”如同《石头城》中从“淮水东边”的“旧时月”一样,是历史的见证。
46、所不同的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事实上确有的事,而活了四百年的老燕子却是虚无。
47、但读者读乌衣巷时,恐怕很少会有人从燕子的寿命去判断诗句的真实性。
48、诗人只是见于燕子有回飞故巢的习性,便借以写乌衣巷的兴衰。
49、统观全诗,景物平常,字句平浅。
50、所写之物不过桥边、巷口、野草、斜阳、飞燕;所用语言全是浅近口语,看去一目了然,读来琅琅上口。
51、但又决非一览无余,言尽意止。
52、其艺术魅力何在呢?比较容易见出的是借景抒情。
53、诗人不发议论,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在景物的后面,因而虽是用平浅的语言写平常的景物,还是需要透过一层才能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
54、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诗人采用了暗中映衬比较的写法。
55、进入诗中的“朱崔桥边”与“乌衣苍口”,都有过繁华的过去,诗人虽然并不明白说出,却是事实上存在过的繁华的背景上展开描写,不作字面上的映衬比较,而映衬比较已自在其中。
56、第三句中的“旧时王谢堂前”,尽管只是作为修饰语落到中心词“燕”字上,而并不进行映衬比较,却明显地起着暗中映衬比较的提示作用。
57、如果我们说这首诗处处在运用映衬比较的写法,而又没有一处见到直接的映衬比较,那就找到了这首诗艺术上含蓄丰富的奥秘所在。
58、景外有景,景物的映衬比较中渗透着厚重历史情感,这就是《乌衣巷》虽然也是借景写情而又比一般借景写情的诗更含蓄、更深厚的根本原因。
59、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1、【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62、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63、评析:这是一首怀古诗。
64、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65、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66、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67、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68、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69、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70、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71、”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72、”自有其深意所在。
73、【欣赏】《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原列第二,余有《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四首并作序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
74、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
75、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
76、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湿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77、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78、”由此可见,作者对白居易所欣赏的《石头城》外,余下四首也颇为自负。
79、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部秦淮河南岸,因三国时吴国在这里的驻军都穿乌衣而得名。
80、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贵族官僚的宅第都在巷内。
81、这首诗就是通过乌衣巷居民的变化来抒写古今盛衰的感慨。
82、诗写乌衣巷,诗人的目光却投向离乌衣巷不远的朱雀桥。
83、朱雀桥位于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是秦淮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
84、城北的宜阳门、西掖门、阊阖门以及台城的大司马门,都有御街、驰道直达朱雀门,再通往朱雀桥。
85、从三国东吴时开始,尤其是东晋以来,朱雀桥是都城南部交通最发达的地方。
86、每到浮桥放行时,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87、南齐王融驱车过此,曾激动地捶打车厢曰:“车前无八驺卒(驺卒指掌管车马的仆隶),何得称为丈夫!”然而,如今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朱雀桥边野草花”,以往的车马喧阗,人声鼎沸的情景己如过眼烟云荡然无存,所见所闻唯有“野草花”而己。
88、正如杜牧在《金谷园》绝句中所吟咏的:“繁荣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89、不言兴亡,而盛衰无常的感慨尽在其中了。
90、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河南岸的乌衣巷。
91、朱雀桥一带荒凉寂寞的景物,已间接反映了乌衣巷的没落。
92、“乌衣巷口夕阳斜”。
93、诗人将目光从朱萑桥远处收回到近处的乌衣巷口停住了,只见巷口映着一抹西斜的残阳。
94、巷口,这个观察巷内盛衰的“制高点”。
95、遥想当年,这里车马逐队,熙来攘往,而如今却不见行人踪影,巷内如何冷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96、再加上那一抹斜阳的映衬,更显得景象惨淡以上两句对偶。
97、“朱雀桥”与“乌衣巷”是地名对,“朱”、“乌”刚好都是颜色,对得十分工巧。
98、“野草花”与“夕阳斜”,点明时令是在春季,时间已到傍晚。
99、其中的“花”、“斜”都作动词,使两句在静境中寓有动态。
100、野萆花无言寂寞开,夕阳糁淡渐西斜,越发增添了诗境凄凉的气氛。
101、在写足了环境、气氛后,接着要写的应该是乌衣巷自身的变化了。
102、乌衣巷内,经过了四百年的历史兴废,王、谢两大家族的高门大院己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起的是老百姓的普通平房。
103、但如果就这样平直陈述,必然诗意全失,平白无味。
104、正在这样的关键处,才显示出诗人的非凡艺术功力。
105、在似乎要作直线描写时,诗人突然将笔墨荡开,写出石破天惊的两个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6、“王、谢”即指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107、燕子是候鸟,有飞问故巢的习性。
108、诗人根据燕子的这一习性驰骋想象,把眼前所见飞向乌衣巷内的燕子,设想成了当年王、谢厅堂上的燕子,栖息的地方虽然相同,但已不再是王、谢的侯门高堂,而是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109、“飞入”二字十分传神,使读者的视线随着燕子的“飞入”,从四百年前的王、谢厅堂,穿过时空隧道,一下子回到眼前百姓草堂,从而也和燕子一起目睹了乌衣巷内的沦桑变化。
110、诗中的“旧时”“燕”如同《石头城》中从“淮水东边”的“旧时月”一样,是历史的见证。
111、所不同的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事实上确有的事,而活了四百年的老燕子却是虚无。
112、但读者读乌衣巷时,恐怕很少会有人从燕子的寿命去判断诗句的真实性。
113、诗人只是见于燕子有回飞故巢的习性,便借以写乌衣巷的兴衰。
114、统观全诗,景物平常,字句平浅。
115、所写之物不过桥边、巷口、野草、斜阳、飞燕;所用语言全是浅近口语,看去一目了然,读来琅琅上口。
116、但又决非一览无余,言尽意止。
117、其艺术魅力何在呢?比较容易见出的是借景抒情。
118、诗人不发议论,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在景物的后面,因而虽是用平浅的语言写平常的景物,还是需要透过一层才能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
119、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诗人采用了暗中映衬比较的写法。
120、进入诗中的“朱崔桥边”与“乌衣苍口”,都有过繁华的过去,诗人虽然并不明白说出,却是事实上存在过的繁华的背景上展开描写,不作字面上的映衬比较,而映衬比较已自在其中。
121、第三句中的“旧时王谢堂前”,尽管只是作为修饰语落到中心词“燕”字上,而并不进行映衬比较,却明显地起着暗中映衬比较的提示作用。
122、如果我们说这首诗处处在运用映衬比较的写法,而又没有一处见到直接的映衬比较,那就找到了这首诗艺术上含蓄丰富的奥秘所在。
123、景外有景,景物的映衬比较中渗透着厚重历史情感,这就是《乌衣巷》虽然也是借景写情而又比一般借景写情的诗更含蓄、更深厚的根本原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