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啮齿动物眼睛发痒背后的神经机制
任何患有皮肤干燥、湿疹或昆虫叮咬的人都知道皮肤发痒的不愉快影响。虽然皮肤瘙痒感背后的生理机制已广为人知,但眼睛的相应信号却不清楚。
由冈山大学(Ushimado 海洋研究所;UMI)副教授 Sakamoto Hirotaka 和奈良女子大学副教授 Takanami Keiko 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已研究了啮齿类动物眼睛发痒背后的神经机制。更重要的是,该小组还提供了关于啮齿动物为减轻这种眼病而采用的肢体策略的见解。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 B:生物科学》杂志上。
组胺是一种在过敏和炎症条件下释放的化学物质,是引发瘙痒感的诱因。皮肤相关的瘙痒信号通过称为脊髓胃泌素释放肽-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GRP-GRPR) 通路的生化通路在神经元中传递。该研究小组此前曾揭示,在将信号从眼睛传输到大脑的神经中存在 GRP-GRPR 通路,称为三叉神经节 (TG) 神经。因此,该系统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
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大鼠眼睛受到组胺滴剂刺激时的抓挠行为。他们发现,当组胺被滴入左眼或右眼时,老鼠会用同侧(有问题的眼睛)的后脚来抓挠和抚慰那只眼睛。然而,当组胺被用来触发双眼一起发痒时,老鼠主要依靠右后脚进行摩擦。在抓挠眼睛时,老鼠似乎表现出偏右的偏好。
接下来,重点转移到生化途径和 GRP-GRPR 系统。结果发现,对任一只眼睛的组胺干预都会导致脑干那一侧含有 GRPR 的神经元的活动增加。那么,包含 GRPR 的神经元似乎很可能在传递来自眼睛的瘙痒信号中发挥了作用。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研究小组使用一种毒素损伤了大鼠脑干右侧这些含有 GRPR 的神经元。当给这些老鼠滴眼药水时,抓挠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确实减少了。缺乏活跃的 GRPR 神经元会导致他们眼睛发出的瘙痒信号减弱。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可能会开辟脊椎动物偏侧机制的新研究领域,并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方法。” 除了揭示动物在使用后肢时对右侧的偏爱外,此处使用的眼部抓挠测试还可用于确定未来实验中个体啮齿动物的足迹。此外,揭示的 GRP-GRPR 系统在 TG 神经中的作用可能是治疗引起瘙痒的眼部疾病的基础。
GRPR 神经元在大脑中受损后眼睛发痒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图片来源:冈山大学 Sakamoto Hirotaka
关于胃泌素释放肽-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GRP-GRPR) 通路
GRP 是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方面发挥作用。根据携带 GRP 的神经的位置,信号会有所不同。携带 GRP 的神经与另一组包含 GRPR 的神经相连——GRPR 是被传输的 GRP 分子的伙伴。当两者连接时,大脑中会触发生化信号。
来自眼睛的三叉神经节 (TG) 神经元携带 GRP 分子进入大脑底部。大脑的这一部分被称为脊髓三叉神经尾核 (Sp5C) 的区域被发现富含传入的含 GRP 的神经末梢。此外,Sp5C 在 GRPR 中含量丰富。因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毒素靶向 Sp5C 中的 GRPR 神经元,以观察该通路在眼痒中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