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欣赏(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欣赏,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2、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 译文 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户,高兴地起来走动。
9、(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10、(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1、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2、水中有水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3、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14、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15、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16、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17、元丰,宋神宗年号。
18、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19、 欲:想要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20、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21、欣,高兴,愉快。
22、然,……的样子。
23、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4、念,考虑,想到。
25、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26、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27、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28、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29、 遂:于是,就。
30、 寝:睡,卧。
31、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32、中庭,庭院里。
33、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4、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3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6、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37、 交横:交叉错杂。
38、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39、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0、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41、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4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43、但,只是。
44、 耳:罢了。
45、 古文整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
46、(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7、(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
48、(寻找) 未果,寻病终。
49、(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 清闲的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耳:罢了 今义: 耳朵 月色入户 户: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50、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51、 这“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52、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53、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54、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55、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56、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57、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58、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59、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60、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61、“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
62、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这样的结尾,称的上“如撞金钟”了。
63、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64、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65、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66、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67、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68、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69、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70、(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
71、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72、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73、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74、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75、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76、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77、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78、“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79、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80、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81、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82、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83、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84、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85、”: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8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7、”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88、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8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0、”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1、“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92、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9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94、 ——作者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95、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96、苏轼的著名诗还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97、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98、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99、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100、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101、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102、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103、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104、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105、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106、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107、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108、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109、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110、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111、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