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要闻 >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生于忧患)

摘要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生于忧患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原文:舜发于畎亩之...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生于忧患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7、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8、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9、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0、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1、出自:战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扩展资料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12、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13、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14、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15、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16、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7、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

18、接着再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托出一篇主旨。

20、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有水到渠成之妙。

21、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22、开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3、通篇几乎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25、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26、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

27、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28、著有《孟子》一书。

29、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30、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31、《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32、2 原文介绍编辑本段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34、  人恒过,然后能改。

3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6、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8、2.1 常见错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常被写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9、“是人”的意思是:这些人。

40、而“斯人”的意思是:此人。

41、原文中为“是人”。

42、2.2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43、标题是编者加的。

44、  2.发:起,指被任用。

45、  3.于:从。

46、  4.畎亩:田间、田地。

47、畎:田间小沟。

48、  5.举:推荐,选拔。

49、  6.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

50、筑:捣土用的杵。

51、  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52、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53、  8.故:所以。

54、  9.任:责任,使命。

55、  10.于:给。

56、  11. 是:这。

57、  12.苦:使……痛苦。

58、  13.劳:使……劳累。

59、  14.饿:使……受饥饿。

60、  15.空乏:使他穷困缺乏。

61、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62、  16.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63、  17.拂:违背。

64、乱:使……颠倒错乱。

65、  18.所以:用这些方法来。

66、  19.动:使……惊动。

67、  20.忍:使……坚强。

68、  21.曾:通“增”,增加。

69、益:增加。

70、  22.恒:常常。

71、  23.过:过失。

72、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73、  24.然后:这样以后。

74、  25.衡:通“横”,梗塞,不顺。

75、  2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76、  27.征:征验、表现。

77、  28.发:抒发。

78、喻:晓喻,明白。

79、  29.入:在里面,指国内。

80、  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

81、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82、  31.出:在外面,指国外。

83、  32.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84、  33.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4.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85、3 背景资料编辑本段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86、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87、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

88、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89、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

90、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

91、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92、4 原文解释编辑本段  舜在田野中种田时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赎出得到任用。

93、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的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韧,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94、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95、(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可以相抗衡的敌国势力,那么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96、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人(或国家)会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会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97、5 作品赏析编辑本段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98、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99、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100、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101、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102、  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

103、”(《快乐的科学》)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104、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05、(《史记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106、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107、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

108、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

109、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110、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