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800种人类捕捞的贝类物种往往更能抵抗灭绝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斯图尔特·伊迪(StewartEdie)、伯明翰大学的黄珊( Shan Huang)及其同事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已知捕捞和鉴定的双壳类物种的清单,例如蛤、牡蛎、贻贝、扇贝及其近亲。使这些物种成为主要收获目标的特征。他们还发现,其中一些相同的特征也使这组贝类在过去不易灭绝,并可能在未来保护这些贝类。作者将某些海洋区域,如东大西洋、东北和东南太平洋,标记为需要特别关注的管理和保护区域。
今天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这项研究发现,人类利用了大约 801 种双壳类动物。这一数字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生产数据库中列出的 81 个物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 720 个物种,引起人们对已知人类捕捞和使用的贝类的巨大多样性的关注。
担任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双壳类化石馆长的伊迪说,幸运的是,这些双壳类物种对人类有吸引力的许多特征也降低了它们灭绝的风险。具体来说,这些物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气候条件下,温度变化范围很大。这种适应性增强了抵御灭绝自然因素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人类对这些物种的需求可能会使它们及其所属的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破坏风险。
“我们很幸运,我们吃的物种也往往更能抵抗灭绝,”伊迪说。“但人类可以在地质眨眼之间改变环境,我们必须可持续地管理这些物种,以便它们能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所用。”
黄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使双壳类物种不易灭绝的特征也使它们作为食物来源更具吸引力,因为它们体型更大,并且分布在更广泛地理区域的浅水水域。” “因此,人类的影响可以不成比例地消除强势物种。通过识别这些物种并让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负责任的捕捞可以使捕获的物种多样化,并避免牡蛎成为海洋中的渡渡鸟。”
蛤、牡蛎、扇贝和贻贝等双壳类软体动物几千年来一直在过滤水并为人类提供食物。在佛罗里达州埃斯特罗湾等地,土著卡卢萨部落可持续地捕捞了约 186 亿只牡蛎,并用牡蛎壳建造了整个岛屿和 30 英尺高的土丘。
但人类捕捞双壳类的历史也充斥着过度捕捞的例子,主要是欧洲殖民者和机械化商业渔业造成的,导致切萨皮克湾、旧金山湾和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博特尼湾等地区牡蛎数量锐减。
在研究了科学文献并意识到没有已知渔业目标的所有物种的完整清单后,伊迪和他的合著者开始记录人类利用的双壳类动物的种类。
在整理了 100 多项先前研究中提到的所有物种后,研究人员开始调查名单上的 801 种双壳类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和模式。研究小组研究了哪些特征使双壳类动物可以被人类利用,以及这些特征与它们的灭绝风险有何关系。
研究发现,人类倾向于捕捞体型较大、出现在浅水区、占据广阔地理区域并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生存的双壳类动物。最后两个特征也使得大多数被开发的双壳类物种不易受到灭绝压力和风险的影响,而这些压力和风险在古代化石记录中已经消灭了物种。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